mobile38365365  > 资源保护  > 森林三防

西洞庭:天鹅提前“回家”了

设置字体大小:【 】 【打印】 【页面调色板  发布时间:2017-12-14


  曾经的西洞庭湖因过度开发利用湖泊湿地资源,一度导致湿地严重退化。为了彻底杜绝湿地内乱垦乱栽、滥捕乱猎、插网圈湖等非法行为,2009年至2011年,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先后出台了多项管理办法,为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的西洞庭湖重现优美的绿色生态画卷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诗仙李白笔下的"洞庭湖西"--西洞庭是那样美。
  "这样的美景还能再现吗?""已经再现了!今年秋天,天鹅就提前飞来西洞庭过冬了。"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丁克刚回答。
  美景再现--
  半边湖成为"天鹅湖"
  "听,天鹅的声音!"走在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梅碧球忽然停下脚步,远处传来天鹅欢悦的鸣声。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淡水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东亚候鸟的重要越冬地和长江流域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为我国46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现有维管植物87科259属414种、鸟类15目50科217种、鱼类9目20科111种,湿地植物以芦苇为主,约占湿地面积的60%,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白鹤、白尾海雕、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5种。
  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过漫长的南飞,天鹅、白鹭等北方冬候鸟已经陆续抵达温暖的西洞庭。而给工作人员带来意外惊喜的是,今年天鹅较往年提前20多天回归西洞庭,"往年都是11月中下旬才会回归,今年10月底就到了,给洞庭湖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梅碧球自豪地说,候鸟提前回归源于洞庭湖候鸟生存环境的彻底改善。
  半边湖是西洞庭湖南面最大的滩涂。放眼远眺,只见浅水依依,白天鹅时而俯身悠闲觅食,时而引吭高歌;宽阔的湖面上,成群洁白的天鹅伸展着宽阔的双翼,引翅拍水,像朵朵白絮随风飘舞......"鸟中仙子"的优雅身姿,与水岸黄绿相间的瑟瑟秋景相映生辉,成为西洞庭湖一道靓丽的风景。
  望着眼前美景,谁曾想到,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湖洲造林、围栏养殖、违法捕捞3种过度开发利用湖泊湿地资源的行为,一度导致西洞庭湖湿地严重退化,并呈现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向陆地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的趋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南省委作出决策:还洞庭湖一湖清水,留一湖清水入长江。
  依法治区--
  构建"六位一体"机制
  2010年,梅碧球调入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当时的保护区内一片狼藉,速生杨树遍地开花,围栏、围网比比皆是,湿地逐渐向森林演替、越冬水鸟绕道飞、洄游鱼儿入牢笼。西洞庭湖湿地内候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阻力。"梅碧球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无法可依、有法难依、有法不依"。
  加强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依法治区"做起。为了彻底杜绝湿地内乱垦乱栽、滥捕乱猎、插网圈湖、采砂挖砾等非法行为,2009年至2011年,在湖南省和常德市的支持下,汉寿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河湖洲滩专项整治工作的通告》《关于加强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管理的通告》和《湖南省汉寿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为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西洞庭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推进保护区法治建设过程中,汉寿县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完善湿地保护社会化管理机制和湿地恢复长效机制,构建政府统管、部门协作、乡镇支持、局社共建、协会引导、社会参与的"六位一体"管理体系,并创新了行政与司法执法两轮驱动的法治管理模式。2014年5月,经汉寿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具有综合公安(司法)执法权的"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派出所",改变了湿地保护管理和违法犯罪行为打击行动中"权力受限、四处协调"的被动局面;2015年7月,湖南省政府将林业、水利、国土、环保、畜牧水产、旅游、交通运输、海事8个部门的行政处罚权赋予保护区,在保护区的区域范围内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工作;2016年3月,汉寿县政府批准成立保护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同年8月,《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暂行办法》通过省法制办审核挂网,成为湿地保护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
  铁腕整治--
  逾七成退化湿地恢复
  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砂石整治、畜禽养殖退养等专项整治攻坚战打响:首先,2014年拆除非法围栏、围网30万米,清除竹、木桩30余万根。其次,在司法和行政执法双轮驱动的法治管理模式下,2015年至2016年间,保护区派出所和行政执法大队抓捕非法电击渔船54艘、立案查处非法采矿(砂)罪2起、刑事拘留16人;查处非法出售运输野生保护动物罪1起、毒鸟案1起、刑事拘留8人,其中判刑2人;抓获非法捕捞水产品嫌疑人20人、采取强制措施32人......
  在西洞庭,记者见到这样一个指挥部--"西洞庭保护区核心区杨树清理专项整治行动指挥部"。据介绍,外来物种"速生杨(欧美黑杨)"给洞庭湖带来了生态危机,茂密的速生杨已成为湿地加剧退化的"元凶"之一。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洞庭湖刮起强劲的"种杨风"。到整治前,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黑杨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黑杨绰号湿地"抽水机",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大,加速洲滩湿地的旱化,让周边其他植物得不到充分的光照养分,湿地植物种群因此逐渐衰落,生物多样性日渐下降。尽快清退洞庭湖保护区内的欧美黑杨,也是中央环保督察给湖南的反馈意见中要求整改的突出问题。在整治行动中,汉寿县调度15个乡镇、56个县直部门的力量,累计投入劳动力5586人次,调集油锯等作业设备1141台、专业人员1087人次,出动运输船只310次,截至11月20日,盘踞保护区核心区多年的5万余亩欧美黑杨全部清理完毕。目前,70%以上的退化湿地得到了有效恢复。
  齐心协力--
  共促湿地生态修复
  在半边湖的堤岸上,高高插着一面"湖南汉寿西洞庭湿地保护协会"的旗帜,几名戴着红袖标的协会成员正在滩涂上巡逻。其中一位叫刘克欢,他在西洞庭湖上捕螺捞蚌了半辈子,如今却成了西洞庭湿地保护协会的会长,"过去,我是湿地的破坏者,如今,我是湿地的守护员"!
  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成立于2015年7月,由西洞庭湖湿地保护、科研及科普相关的企业、单位及湿地保护方面的专业人士和保护区周边社区、湖洲生产经营者自愿发起,工作职责除了推广环保知识外,还有巡防监督、环境维护等。刘克欢告诉记者,协会建立了西洞庭湖白色垃圾清理长效机制,建立了黑鹳守护站,在冬季候鸟来临期间,不分昼夜进行值守。"只有洞庭湖生态好了,咱们的渔业资源才能持续利用,鸟儿才会回家,人们才会到洞庭湖观光旅游。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啊。"刘克欢说。
  丁克刚告诉记者:"如今,西洞庭湖已恢复退化湿地面积8万亩,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数据显示,在半边湖的生态补水项目区,2015年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达78只,2016年底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鹤达5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达500只左右,小天鹅数量则猛增至1200只以上,其他越冬水鸟更是数以万计。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保护科科长彭平波介绍,近两年来,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记录鸟类12种、鱼类1种、湿地植物5种,每年来此越冬的候鸟种群数量稳定并超过3万只,黑鹳、罗纹鸭、鸬鹚等多个鸟类物种种群数量已经超过国际重要湿地规定标准。(记者 刘麟)

信息来源:mobile38365365管理员 | 责任编辑:mobile38365365管理员